在些許猶豫中,我還是到了醫院接受第三次的栓塞治療。
原訂四月廿五日住院,但或許是等候病床的病人太多(看看急診區的走道大概就能想像得到),連續打電話去查詢,語音電話的回覆總是「目前尚無空床」,只好耐心等候。
感謝主,廿七日中午接到電話通知要在當天下午二時前到醫院辦理住院手續,因此收拾簡單住院用品,由師母騎機車載我到公車站搭乘長庚的交通車。長庚專車在醫學大樓下車,進入大廳就是住院中心及病房電梯,經過穿廊即是門診區。交了住院同意書,再經「過磅」、「打印」-戴上病人手環,領取一叠資料即前往7B病房報到。值班護士到病床來問「口供」-詢問個人家庭背景及病史;傍晚住院醫師則前來開「偵察庭」-問診。
我的病房是所謂的「健保病房」-五人一間,衛浴共用;我這一側是二床加衛浴間,對面則是三床,兩邊則以二公尺高的木板牆隔開,彼此仍能聲息相通。我的病床是夾在衛浴間及靠窗床的中間,毫無景觀可言,只好拉上隔簾,免得「春光外洩」。我隔床病友是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兄哥,因長期喝可樂等碳酸飲料造成「肝結石」而住院,接受切除部份肝臟的手術,住院廿多天全由他罹患小兒麻痺的母親拄著雙拐來照顧他,如此母愛令我頗為感動與敬佩。
四月廿八日,因醫師參加院內講習;四月廿九日是星期天,都沒有治療,因此護士准我白天請假回家休息。廿九日晚上我則開車返回醫院,將車停在醫院附近未劃任何標線、免收費的路邊停放,這樣出院時就可以自行開車回家。
四月廿九日晚上八時返院後,護士前來提醒晚上十二時後「禁食」。卅日一早即通知今天要做
血管攝影及
栓塞,護士隨後於07:15來為我吊點滴,09:10被工作人員推到一樓X光治療室。或許是前兩天沒有做治療,因此走道上擠滿了等候治療的病床,我只好被留置在大廳走廊等候。那時的走廊有如菜市場般人群熙來攘往,躺在病床上有如貨架上的商品被路過的人看的滋味實在不太好受,我因此更能同情那些長時間躺在急診室外走廊上、甚至領藥大廳的急診患者的感受了。
等候了約四十分鐘,終於叫到我的名字;多虧其他患者家屬的協助,幫師母推病床穿過擁擠狹窄的走道來到X光治療室門口;醫生「驗明正身」後,要我自行走上「手術枱」。一位醫師為我清理及消毒右大腿鼠蹊部,因為等一下要從股動脈施工;護士則在一邊準備各種器械。
醫生首先在右鼠蹊部注射麻醉針,再以針頭刺入股動脈將導管置入,經腹動脈至肝動脈,再透過X光影像之協助,定位至腫瘤血管的位置。整個治療在放射科醫師從控制室透過擴音系統「吸氣→吐氣一半→閉氣不要呼吸→照相→可以呼吸」的指示週而復始三次後,主治醫師也完成了血管攝影及注射抗癌藥物的治療程序。最後由一位醫師以止血棉為我按壓動脈傷口止血約七分鐘後上繃帶,結束整個療程。從進門到被推出治療室的門共歷時廿七分鐘,比前兩次還快。
放射科主治醫師在治療結束後告訴師母:我的腫瘤問題都已處理完畢,現在肝臟影像上雖有幾個不明的暗點,無法確認,但暫時不需理會它們,現在只剩下肝硬化的問題。
至於我的
肝硬化程度為何?這次出院時,我特別保留了床頭的病人名條(上圖)。上頭「診斷」欄所記載的是:「Liver Cirrhosis Child A」(
註),即是「Child A 程度的肝硬化」,對照於四月廿三日陳致平內科診所醫師說:「你的肝硬化程度屬於ABC的A級」,我的解讀就是「初級的」肝硬化。根據<King Net 國家網路醫院>的釋義,Child-Pugh A級肝硬化病人「預後與正常人相同」,因此除了繼續藉由醫藥改善肝發炎現象外,也希望經由飲食和生活調理能維持目前的肝功能,並延緩肝硬化速度。
五月一日上午正在等候護理站為我辦理出院事宜時,久未見面的方弟兄夫婦忽然來訪,令我們大為驚喜。所幸出院的程序因某些原因耽擱了些時間,若不然,她們很有可能撲空。原本非常忙碌的他們,趁著今天是「勞動節」的假日,頂著大太陽專程來探望我們,令我們倍感溫馨。
或許是因為他們的來訪,也或許是治療的順利,今天出院的心情特別的輕鬆愉快。我步行約十分鐘到前晚停車的地方開車回到醫學大樓來接師母及行李,一同經高速公路回家休息。
註: Child-Pugh 氏肝硬化分級表出處: WikipediaChild-Pugh氏肝硬化量表
計分表採納五項肝臟疾病的臨床指標。每項指標評分1-3分,3分代表最嚴重惡化。
指標項目 1 分 2分 3分 單位
總膽紅素 <34 34-50 >50 (>3) μmol/l (mg/dL)
血清白蛋白 >35 28-35 <28> 2.20 無
凝血因子 <1.7 1.71-2.20 > 2.20 無
腹水 無 藥物可控制 難治 無
肝性腦病 無 Grade I-II Grade III-IV 無
將上表分數加總所得之分數,病人存活率換算表:
分數 等級 一年存活率 二年存活率
5-6 A 100% 85%
7-9 B 81% 57%
10-15 C 45% 35%
(9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