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7日

078_清水斷崖健行06 火車同樂會


凌晨四點多就起床,走了六個小時的路,終於上了火車要打道回府了,這個時候,您會在火車上利用這50分鐘的車程做什麼?
看風景?在飽攬了台灣八大勝景之一的清水斷崖後,此心已是「除卻巫山不是雲」.....
睡覺?或許這是勞累之後很好的選項.....

不過.....
我們這一群老小在火車上開起了同樂會!

在師母的"我的家鄉在那魯灣..."的序樂下,康樂節目一個換一個的刺激著大家的腎上腺素。
有人提議來個「卡拉OK大賽」,20個人很自然的分兩邊對座,互相比賽誰會唱的歌多,從電視廣告歌、童軍歌、童謠、卡通歌、八點檔的歌...一直唱到軍歌、國歌、甚至國旗歌也拿出來唱,唱得大家不亦樂乎,唱到盡忠職守的列車長過來請我們小聲點,不要吵到別車廂的乘客。其實,別車廂乘客反應如何我們不知道,但跟我們同車廂的還有六、七位乘客,他們似乎很樂意當現場觀眾,讓我們免費娛樂他們,使他們旅途不致無聊!

各位看倌,您看圖片中這位穿白色T恤的伙伴,看她手舞足蹈的樣子,似乎回到了少女的樣子,充滿活力, 一點都不像是四年級的同學(噓...我沒有洩露您的年紀吧?)。


又有一個伙伴教大家玩划拳遊戲,口中要邊唸邊比手勢:「人在江湖中啊,不得不帶刀啊!一刀砍死你...」霎時間,整個車廂充斥著「砍死你啊!」的吼聲,讓不知情的人以為我們這個車廂是否有幫派在血拼?

玩了兩三輪下來,大伙都弄懂了遊戲規則,只見兩邊的伙伴開始抓對廝殺,連小孩也加入了戰局,而且喊殺聲絕不輸大人。可見,人真的是「噬血動物」,不僅自己要下場去跟人對砍,就算當觀眾也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在一旁鼓噪著....





在一連串的康樂節目中,北迴鐵路的車站也一個一個的被拋到車窗後,一路玩到蘇澳新站,仍是意猶未盡。出了車站,一伙人又聚在車站出口的空地上,分成三組玩起了「踩蟑螂」的遊戲,剎時間,車站外「踏死、踏死」的吼聲此起彼落,邊喊還要邊用腳用力踩跺,地板似乎也被踩得快塌陷。

在一陣猛烈廝殺後,爸爸隊最先被「踩死」-淘汰出局;不久之後,媽媽隊也不幸被踩扁。倒是小狼隊在逸忠伙伴領軍下,大獲全勝!至此,大家才露出滿意的笑容上車,轉往下一攤-礁溪泡湯!

077_清水斷崖健行05 最後的衝刺!

一路徤行來到和仁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界碑時,免不了要來個團體合照,為此次健行壯舉劃下美好的句點。拍了兩張照片後已是下午1:35,永宏團長突然大聲報告說:「要快點,否則趕不上2:01的火車,就要等到4:00才有下班車了。」大家聽聞此語,顧不得一身的勞累,開始拔腿快走。從界碑走約1.4公里來到和仁車站的地下道入口,再穿過長約100公尺的樓梯及地道,終於在1:53陸續抵達和仁車站的第一月台,只花了18分鐘,創下新的徒步紀錄(1.5公里的標準步行速度22.5分)。距離開車時間還有8分鐘,剛好可以喘個氣,清點人數;而罹患肝癌第四期的張牧師,和小學四年級的繼煊,則早在隊伍之前先行抵達第二月台的售票窗口,買好車票發給大家。




我故意選了這張只露出半張臉的照片,因為聰明的您光從他雙手高舉的姿勢就可以知道,他是多麼的興奮終於趕上火車!!至於那個渾圓飽滿的小腹,不用我說,您也知道他是誰了。

076_清水斷崖健行04 清水隧道現況

清水隧道位於蘇花公路得其黎斷崖上,現今匯德隧道的東側臨海道路,因為道路上方容易落石,因此於民國89年在山壁內側開鑿長達1,460公尺的匯德隧道取代清水隧道。清水隧道自民國79年通車,至89年封閉,僅奉獻了十年的青春歲月。

自匯德隧道南口右側的舊路進入,距離清水隧道南口前的這段約640公尺長的路面上佈滿了掉落的大小岩塊,我們採取大間隔方式,快步通過。所幸人員全部平安進入已廢棄的清水隧道。清水隧道規模與設備跟其它新的隧道一樣,只是沒電沒燈,兩側行人步道上的排水溝鐵蓋都不見踪影。隧道內雖然沒燈,但它的東側陸續開鑿了三座橫向的通風採光井,所以靠著LED頭燈也能平安穿越這條490公尺的舊隧道。


翻越清水隧道北口的柵欄,進入眼簾的是成堆坍方土石及新長出的植被。所幸路面仍有足夠寬度,以兩人(一大一小)方式編隊,全數安全通過。


清水隧道北口坍方情形較南口來得嚴重,坍方長度約150公尺,再往前行150公尺即遇到匯德隧道北口引伸而來的「匯德步道」終點的觀景台。再度翻越柵欄即到木造的觀景台。觀景台上有四座解說亭,四面上方有圖片解說蘇花公路的今昔,及動植物生態。解說牌下方設有座椅,可惜亭頂的遮雨棚稍嫌短了些,不太有遮雨的功能。倒是觀景台設在峭壁上,有很棒的視野,也是拍照取景的好地方。

2007年11月26日

075_清水斷崖健行03 蘇澳新站簡介


(蘇澳新站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車站大樓於2003.11.14改建成目前規模,完成啟用。停車處是地面樓。金色的"蘇澳新站"下才是二樓營業大廳、洗手間,及連接第一、第二月台與通往後站的天橋。


本次健行活動,由桃園開車到宜蘭「蘇澳新站」,換搭06:55的火車前往花蓮「崇德站」。

出發之前,本以為大清早可以在車站輕易找到停車位。沒想到我們06:30左右抵達時,只剩下二個停車位,其它三部車只好到附近另找空地停車。

蘇澳新站很特別的地方,除了它的營業廳位在二樓外,還有兩線的車道可以開車到二樓接送客人。進站的上坡道長度約160公尺,兩側皆可停放汽車與機車;下坡道則較短,約52公尺,但是下了坡的右側也有停車格,約可停放十部小汽車。一樓平面右側也可以L形方式停放十部小汽車。而且這些停車格都是免費的。若是沒空位了,還可停到車站對面的信大水泥廠區南側的小路停放。

讓我驚訝的是這個小站在一大清早就停放了數十部的汽車及機車,將所有的停車格都佔滿了,甚至車站北側的舊支線鐵軌旁也停了五、六部汽車。

我很好奇這個站那來那麼多的乘客呢?我猜有以下幾個原因:
  1、前往和平、和仁等水泥廠、火力發電廠的工作人員。由於這些廠區都是一天24小時輪三班作業的,因此不少蘇澳附近居民由此搭車上班。
  2、北宜高通車後,外地的遊客經由通車終點的蘇澳交流道,右轉馬賽路接台九線即可直達蘇澳新站。這些遊客選擇自此換搭火車前往花蓮地區,省去在蘇花公路駕車的壓力與道路坍方的危險,如此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2007年11月25日

074_清水斷崖健行02 後記-感謝有您!




各位清水斷崖健行勇士:

平安!

一覺醒來,清水斷崖的美麗山色依舊在腦海裡徘徊不去,而一路上各位的笑聲也依然不絕於耳。

感謝上帝的保守,賜給我們一百分的天氣;雨絲並沒有澆熄我們喜樂的心,反倒滋潤我們的友誼。

感謝上帝的保守,一路上穿越的公路隧道,無論是數量上,或是長度上,都遠超過您我一生所走過的。雖然一輛輛呼嘯而過大型車輛的引擎聲令人頭昏胸悶,但看到伙伴手持電光棒示意司機大哥,顯出您們的愛心與體貼, 貼著牆腳的步道雖窄,我們的心卻寬廣安穩。

回程的火車上歌聲幾乎掀掉車頂,遊戲競賽時不分老小玩在一起,大家的臉上露出純真的笑容~~感謝上帝!

博軒在中冠創下新的紀錄:泡在4度的冰水時間達14秒鐘,他的老爸永宏伙伴像是北極熊般,在冰水中仍露出一臉的幸福樣,厲害!

庭維:你終於露出你的本性了,讓我更加喜歡你,喜歡你的陽光,喜歡你的勇於挑戰!聽說你在路上演出"滑壘",真可惜沒看到這精彩鏡頭。可否為我"Replay"一下?

婕妤:人真是不可貌相,看你瘦小的身軀,一路12公里的各種挑戰,都無法減少妳臉上的笑容,那是充滿自信,與勇於嘗試的純美笑容!

季崧:你真的長高了,也更懂事了,有大哥的冷靜與穩重。很高興與你一同走過清水斷崖!

繼煊:我在泡湯時看到你渾圓的小腹,加上近視的咪咪眼,好可愛!你一路跟在我的後面,想把你甩掉都難,好像牛皮糖那麼黏人,真佩服你的腳力,相信有一天我們可以一起爬玉山、和雪山。

每位伙伴的表現都值得我大書特書,且容我今天就此打住。

祝:閤家平安!

張&顧 敬上


更多精彩照片

2007年11月24日

073_清水斷崖健行01 全紀錄


日期:96.11.24 (星期六)
天氣:陰時多雲短暫雨
實際天氣:早上陰雨;中午11:30起雨歇轉陰,後轉為多雲到晴

一、全程共約12公里,耗時6小時(含午餐、休息、拍照),平均行進速度為2公里/小時。起終點為:
 A、起點:花蓮崇德火車站 (08:10)
 B、終點:花蓮和仁火車站 (13:55)

二、參加人員:共計22人(成人17人,兒童5人;男性13人,女性9人;年齡:最長53歲,最小9歲)

三、交通工具:
 A、桃園←→蘇澳新站:自小客車
 B、蘇澳新站→花蓮崇德:火車(單程票價全票85元)
 C、花蓮崇德→花蓮和仁:徒步
 D、花蓮和仁→蘇澳新站:火車(單程票價全票71元)

四、沿途七座隧道名稱及長度 (由北往南列出,單位:公尺):
 A、仁清隧道  200
 B、和清隧道  325
 C、大清水隧道 600
 D、井13隧道 204
 E、錦文隧道 440
 F、匯德隧道 1460
 G、崇德隧道 326
  另有廢棄隧道一座:
 H、清水隧道:位於匯德隧道外側,無燈

五、廁所及水源(由北向南列出):
 A、和仁車站
 B、大清水隧道北口(清水休憩據點)
 C、匯德隧道北口(匯德休憩據點)
 D、崇德隧道北口(崇德休憩據點)
 E、崇德火車站

六、隧道狀況:
  上列七座隧道皆為雙向通車,南北向各一個車道;左右兩側各有寬約50公分的行人步道,離路面約30公分高;隧道內有燈,兩側牆壁釘有百摺裙式反光板。

七、徒步旅行的建議:
 A、雖然隧道內有燈,但不時有許多大型車輛(砂石車、遊覽車)及小客車疾駛而過,為安全計,建議徒步旅行者應有安全保護的穿著:
    1、有反光功能的鞋子
    2、有反光功能的褲子
    3、有反光功能的背包
    4、有閃光功能的LED手電筒/頭燈
    5、口罩(因隧道長、灰塵大)

 B、飲水:沿途並無商店,休憩據點也無飲水設備,因此應攜帶夠用的飲水,或帶登山瓦斯爐到公廁取生水來煮。 

 C、防晒:除隧道裡面,全程並無遮陰處;而且東部海岸公路早上日晒時間長、加上海水反射作用,因此應事前做好防晒保護工作。


其它相關資料:

  清水斷崖健行計劃

  清水斷崖健行行前通知

2007年11月22日

072_浴缸底下照片

將浴缸三邊與牆壁接縫處的舊Silicone刮除,補上新的防霉型Silicone,防止淋浴時水從接縫滲漏,並以電扇連續數日吹送,目前僅剩最裡面角落因為有水泥碎片,而略有濕意。待它全部乾燥後,就更容易看出是否仍有漏水源頭。

灰白色的軟管就是浴缸溢水孔接到排水管的導管。右上角圓弧狀的就是浴缸。

2007年11月16日

071_石蓮花,治肝硬化的新契機

根據今天新聞報導,台中榮總公佈研究成果,發現「菜市場裡常見的『石蓮花』萃取物,可以抑制肝纖維化,並修復肝硬化細胞,目前正在申請進行人體試驗,最快3年後就能上市....」。

看到這則消息,的確令我精神為之一振。因為肝硬化在醫學上是「不可逆」的,就是目前無藥可治,而且它的後續發展會導致肝癌與死亡。另外,這項研究即將進入人體試驗階段,最快三年後就可上市,相信很多和我一樣的患者都衷心地期望這項研究能順利成功,為廣大患者帶來新契機。

更多資訊:TVBS新聞  聯合新聞網

2007年11月14日

070_浴室抓漏記

人家說,住公寓房子頂樓的要承受下雨漏水、及夏天炎熱之苦,二樓的要承受排水管堵塞逆流淹水之苦,而一樓住戶則要承受化糞池堵塞逆流、及排水管滴漏之苦。果真沒錯,這棟公寓完工十四年來,這些都被我們碰上了;而身為大樓管理委員會主委的我,也從這些教訓中學到了一些經驗,所以有些小問題就自己動手來排除了。

一樓的住戶自數年前就向我抱怨天花板漏水,也曾雇水電師傅來抓到樓上住戶的排水管漏水,暫時解決問題;但最近漏水問題更加嚴重,我數度被「請」到一樓去看實際漏水情形,果真非同小可。當時請來的水電師傅研判幾個可能性:樓上排水管十字接頭漏水,二樓浴缸漏水等。由於漏水時間都發生在夜間,因此搪瓷浴缸漏水可能性大增。但是當時新建大樓時並未替浴缸預留維修孔,因此必須在浴缸側磚壁打一個洞才能看到浴缸底部到底那裡漏水。

原先被請來的水電師傅因為是隔鄰施工請的師傅,沒想到他沒再出現,也沒有留下他的電話,那就只好自己動手來抓漏了。先用電動切割機將磁磚平整的切開20cm*30cm的空間,再深入切一個15cm*20cm的溝,以便在使用破碎機打洞時,能有平整的四邊,便於日後貼補磁磚之用。

感謝好友發哥,他向他的朋友借來一台電動破碎機給我用。打開磚壁後,用蓮蓬頭向浴缸不同部位沖水,終於確定是靠水龍頭處浴缸跟牆壁接縫處漏水。該處雖曾以矽膠填塞,但可能因年日已久,加上浴室潮濕,以致失去防水功能。因為漏水有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浴缸底部地板濕透了,先用電扇吹乾,過兩天後再將浴缸及牆壁所有接縫舊的矽膠刮除,重新再補防霉型矽膠。

先解決這個問題,再檢查是否有其它漏水源頭;若無,樓下的煩惱可一掃而空;我則可找一片新的磁磚,以矽膠封住這個孔,成為可拆卸式的蓋子,作為日後的維修孔。

069_第六次栓塞

由於十月份在肝膽腸胃科及一般外科門診時,二位醫生從第五次血管攝影影像中判斷在我肝臟右下方還有一顆「疑似」腫瘤組織,因此安排十一月七日住院接受第六次栓塞治療。

延遲到十一月九日才接到住院通知的電話,帶著住院物品辦妥住院手續。由於當晚沒有安排檢查,隔天又是二日週休,因此白天請假回家,晚上九點多才回病房。

星期日早上護士到病房為我抽血,星期一早上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來病房看我,告知血液檢查報告「都正常」的好消息。星期一下午三點鐘被推到一樓放射科檢查室,準備接受血管攝影檢查及栓塞治療。

在治療室迎接我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性住院醫師。她為我講解檢查的流程後,即開始進行血管攝影程序。這次的檢查留給我不太舒服的經驗:在一間陌生的治療室,由一位陌生的醫師為我主刀;她為我注射一種對比顯影劑,立即使我反胃嘔吐;加上整個療程耗費五十分鐘(以前五次都在二十分鐘左右完成),使我在治療枱上多躺了半小時,整個人肌肉都在緊繃狀態。不知是因為她年輕、經驗尚未熟練,不若前一位男醫師來得俐落,或是檢查治療過程中出現什麼技術上的困難所導致?

在為我完成傷口止血包紮後,她向妻及我解釋,此次的血管攝影無法找到腫瘤,因此她注射了一種名為「lipiodol」的藥劑到我的肝臟,並囑咐我十一月廿七日再回院作「lipiodol-CT 電腦斷層掃瞄」。 有了這種藥劑 ,電腦斷層掃瞄可以看到更明顯的腫瘤顯影,同時也可發現更小的腫瘤。

下午四點廿分被推回病房休息。遵照醫生囑咐需在床上平躺四個小時,六小時後方能下床。同時用一顆約二公斤重的砂包壓在右側股動脈的傷口上以止血;每半小時要取下砂包,檢查傷口是否有滲血現象;護士則搬來一台自動血壓測量器來監測我的血壓、心跳及體溫。星期二一大早,主治醫師到病房來看我,對於「沒找到腫瘤」一事,他說:「這是好消息啊!」聽了令人大得安慰。

術後最緊迫的問題就是排尿了。有了前幾次的經驗,這次從術前一晚晚餐後,就不再喝水;當天早上也只喝一點點水潤喉。因此到了治療前幾乎將尿液排光,雖然掛著點滴,但流量不大,因此這次成功地忍到臥床四小時後,再下床上廁所解尿。

這次住院要特別感謝我的二哥,及姪女淑君二位,他們遠從新竹來醫院照顧我。因為妻在我治療完後要趕回去教英文班,因此特別拜託二哥來幫忙。淑君是有證照的復健師,也曾在爺爺及她的父母生病住院期間幫忙照護病人,因此她的經驗相當豐富,有她在身邊就安心多了。

對於醫生「沒有找到腫瘤」一事,我與妻有不同的解讀,也為此被她消遣了一下。我認為是因為這一次住院前,內科醫生沒有叫我去做電腦斷層掃瞄,以致這一次醫生少了重要的研判依據而無法確認;而妻則認為是上帝使腫瘤消失不見了。我想,我還真像耶穌的門徒-彼得一樣,是個小信的人。求主赦免,更求主賜給我信心得以大聲宣告「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以及「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後記:遵照醫囑,於96.11.27 中午11:35回到林口長庚作電腦斷層掃瞄。將待96.12.3回門診時,聽醫生的診斷說明。

2007年11月4日

068_Reflections of a MK (Missionary Kid)

Reflections of a MK (missionary kid)
by Ruth Batchelder

我的爸媽是宣教士
撰文:白路得

中華基督教信義會正在為在台灣經歷了主恩五十週年籌備歡慶大會。台灣的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創立之初期,一位年輕的宣教士與他的妻子帶著四個孩子從美國搭乘輪船抵達基隆港。我當時才一歲半,是四個孩子裡最年幼的一個,對於這趟旅途的意義是亳無概念。經過這些年,我感謝上帝帶領我們一家到台灣。在台灣成長的經驗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資產。我的父母親、以及我們所住過的幾個社區所給予我的教導與經驗使我學會認識上帝,並且幫助我今天的日子。

當我們住在苗栗那段日子,隨著年紀漸長,我的兩位姐姐安娜瑪琍(Anna Marie)、馬大(Martha)和我就會自己走到教會參加主日學。我的母親稍後會帶著妹妹沙伯(Elizebeth)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我的哥哥唐納得(Donald)就跟著我父親到他受邀講道的教會。我的父親輪流到苗栗、竹南、通霄、龍港,甚至後來到過彰化的教會去傳道。住在苗栗的那段漫長日子使我們有了歸屬感。我還記得跟蘇福履牧師的孩子玩在一起,蘇師母則在主日學教我們唱歌以及聖經故事。每到暑假,我們則盼望著參加夏令聖經班,因為在那裡可以學到平常學不到的手工藝、比賽及點心。

每到聖誕節,我們姐妹就會跟主日學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在苗栗舉辦的聖誕活動。他們通常將我們家排在最後一家,所以到我們家時已經是半夜了。小時候,我們常巴望著其他青少年的來訪。我們很高興看到他們來,他們唱起歌來就像在天堂一樣。之後,他們就會進到我們家享受點心的招待。我們非常喜歡大哥哥、大姐姐們對我們的關心。聖誕夜過後的幾天,父親會開著聶牧師(the Nyhuses)的藍色小卡車載我們到苗栗其它教會參加聖誕節活動。透過這些訪問行程,我幼小的心靈也感受到上帝在許多人的生命中動了奇妙的善工。

每個人都對我們很好,但有些人令我們印象深刻。其中一位王媽媽透過她丈夫的公司,安排我姐姐進入幼稚園就讀。當妹妹沙伯和我到了年齡時,也進入那所幼稚園就讀。我們三姐妹最崇拜的是李老師。孫家有七個孩子,他(她)就像我們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樣,我們很喜歡到他們家去玩。我妹妹沙伯在兩歲的時候,喜歡扮演他們家的狗。有一次她趁大家不注意,竟然吃了狗飼料盆裡的魚和米飯。我們在他們家玩得很快樂。後來,他們其中幾位長大後成為我們的主日學老師。他們很有冒險精神,有一次甚至帶我們這些主日學小朋友去爬獅頭山。

耿家離我們家很近。耿媽媽的丈夫在四十歲的時候中風,她除了耐心地照顧他之外,還要撫養五個孩子。每當我想起敬虔的婦女的時候,沒有人能比得過耿媽媽的。我小時候聽耿媽媽禱告,我知道她跟上帝的關係很親密,令我猶如站在聖山上的感覺。耿媽媽也成為我媽媽的良師益友。她會帶我媽媽一起去探訪。我們小孩子有時候跟著她們去。有一位她們常去探望的年輕女士,她自十歲起因脊椎受結核病感染而臥床不良於行。她的房間雖然陰暗,但她一直很樂觀而且勇敢。她身體雖然殘障,她卻用雙手做些手工,甚至編織衣服。我在那麼小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我會照顧一位殘障者一輩子。

我們家人領受到來自苗栗教會會友及其它教會同工的關愛。記得在民國五十四年的秋天,有一天我們到一個偏遠社區活動中心參加基督徒的聚會。當時野外路燈很少,聚會結束後,我們步行到卡車停車處,由於天色昏暗,我們幾乎看不到路。當時才四歲的我緊牽著媽媽的手,我才覺得安心。我們必須走下沒有扶手的階梯,再跨過一條排水溝。我記得我問媽媽:「我們快到溝邊了嗎?」媽媽還來不及回答,她和我就已經雙雙跌落溝底。過不久,駱教士跳下溝來看我們是否受傷,並協助我們爬回路邊。所幸,我們並未受傷,但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關切之情。我那時才四歲,還不知道我媽媽已經是懷胎八個月了。上帝恩眷我們,一個月後,我媽媽安然地生下我妹妹沙伯。

牧師及宣教師的孩子常跟在父母身邊,因此參加了無數各樣的聚會。除了例行的主日崇拜及禱告會外,還參加過破土典禮以及完工典禮、同工會、婦女會等等聚會。等到我們漸長,我們也習於久坐,父母也容許我們帶本書去看。我還記得(在我上學之前)常跟戴教士的兒子-大偉、大智-玩在一起。那段日子我過得很快樂,希望我們的玩耍不會被嫌太吵。

我進入初中後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夏令營。徐新民牧師受邀為講員。他清晰的主題、充滿活力的舉止都在述說上帝的喜樂。平時我們在家裡說英語,到了夏令營是我第一次一連好幾天沒機會說或聽英語。幾天之後,我發現我開始會用中文思考了。那是我第一次有這樣獨特的經驗。在夏令營裡,我很高興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在營會裡沒有別的外國人,也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外貌的不同,使我也忘了自己跟別人有任何的不同。之後,我還參加了幾屆的夏令營,而且從團契與信息中收獲良多。

我升上高中時,我們家搬到桃園市。對我而言,從一個我熟悉、自在的小地方搬到一個陌生的大都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深深覺得被連根拔除,而且有很強烈的失落感。在最初的幾年,楊凱榮牧師及師母很體恤地歡迎我利用週末回苗栗到他們家住。而今回顧往昔,雖然離開熟悉的地方很不容易,但搬到桃園使我們有機會看到上帝親手成就奇妙的事工。我看到永生堂章以專牧師及師母的擺上。雖然他們自己永生堂聖工繁忙,他們仍願撥出時間過來協助仁愛堂的植堂。

在仁愛堂初創的階段,在星期六下午有兒童野外聚會。我的父親或是協助的同工會揹著擴音器沿街廣播。有時候我會跟著去幫忙揹擴音器,我雖然會覺得有些不自在、會擔心別人會怎麼想,但是我知道這是接觸孩童的一個管道(大人可能也會駐足旁聽),否則,他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走進教會來聽福音。我很好奇有多少個孩子能讓福音的種子進入他們心中,有一天會成為他們的信仰?我們在桃園的家成為很多活動的場所:在我們家出入的包括鄰居的孩子、教會團契的青少年、聖德學院的學生或是殘障孩童的家人。這些人成為我們家的祝福,我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東西。對我父母而言,最大的喜樂是在他們屆將退休之齡,與張牧師夫婦在仁愛堂一起同工事奉。

當我們還住在桃園那段時間裡,我們家人經歷了最令人傷心難過的事。我們的愛主的並與主親密的大姐-安娜瑪琍-突然罹患憂鬱症。當我們還沒弄清楚原由時,她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們相信她已安然在主的身邊,而我們也在這真理上得了安慰,但失去至親的那種痛是難以抹滅的。我們一面試著努力走出喪親之痛的情緒,但另一方面也在向祂埋怨為何全能、慈愛的上主怎能容許這不幸的事發生在祂的孩子身上呢?我們了解,有些問題要到回到天家見了主面才能得著答案。我們一家人對同工們以及主內肢體在這段期間以禱告支持我們的愛與關懷之情永記在心。

當我的父母即將結束在台灣的宣教工作時,我人剛好在美國。我在他們退休離台前回到台灣來跟他們共渡最後一個暑假。這使得我們有機會可以回顧上主在這段漫長的廿八年裡是如何地恩待我們。我一直認為能在台灣長大實在是恩典,我得以有幸眼見上帝奇妙的作工、教會的成長。願榮耀歸與至高的神,並願我們一同繼續經歷祂的大能、跟更多的朋友及鄰舍分享基督救恩的福音、並深信祂必成全這善工。

我在一歲半時,我們家從美國搬到台灣。我在台灣住了將近十八年,直到我十九歲高中畢業後,回到美國進入聖經學院就讀為止。我對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在六○年代的記憶包括在苗栗參加蘇福履牧師夫婦的主日學;探訪通霄教會的侯牧師夫婦;去龍港教會探訪駱教士夫婦;去竹南教會探訪徐新民牧師;去彰化教會探訪劉牧師夫婦。我們當時是使用聶牧師的藍色小卡車去探訪。後面放了兩張長板櫈,我們小孩子及多餘的乘客就坐在後座。如果駛在顛簸的路面上(那時候的道路多數是顛簸的),板櫈就會滑動,這使得搭車更加刺激有趣。身為宣教士的子女,我的信仰不僅受到父母身教與言教的熏陶,更受到我所參加過的主日學、夏令營、暑期聖經班,以及我所認識的基督徒的影響。

時隔那麼多年,相信台灣在許多地方改變了不少,但有些事情是不會變的。上帝仍愛著台灣的人們,每個人都需要聽到上帝福音的真理,以及基督徒(無論是傳道人或是平信徒)都必須繼續向鄰舍、家人、朋友以及同事傳揚上帝的愛與救恩的信息。願榮耀歸與至高的神,我們必須趁著白日做主的工!(原文刊載於《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創立五十週年特刊》,2007.10)   (譯/張憲民)

2007年11月2日

067_神的使者在台灣

圖中人物(自左至右): 白尚文,張心梅,白武年,白愛為樂師母,吾妻,白路得(攝於台師大綜合大樓前)

白師母(美籍宣教士白謙德之遺孀)於今年十月分,專程自美來台參加中華基督教信義會總會設立五十週年慶祝大會。她身為差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宣教士世代之最後一人,見證著新舊宣教史的變遷,特地率領她女兒白路得小姐,在台灣領養之白尚文,以及自中國領養之白武年等四人來台進行為期三星期(96.10.24~96.11.13)的行程,順道介紹台灣之友人及風土給這兩位台籍及中國籍之男孩。我們夫婦有幸認識她們,曾在聖德基督學院受教於白牧師門下,並在桃園的教會共事近三年,直到他們退休返美。之後,我們夫婦在赴美休假時,兩度拜訪他們,受到熱誠的接待。

白尚文今年廿四歲,天生重度腦性麻痺,四肢僵硬,無法言語,更無生活能力。白小姐廿年前自台灣領養他,希望帶回美國後能有家庭願意領養他。但天不從人願,她乃向美國法院申請正式領養他,甚至為了照顧他而自願放棄婚姻。

白路得小姐在年輕時,即常陪父母親拜訪台灣各地孤兒院,返美後即修習特殊教育。神帶領她數度前往中國協助當地孤兒院。她在某孤兒院發現躲在角落的棄嬰白武年,他患有多重心臟缺陷殘疾。她乃排除萬難,將他領養帶至美國,並尋覓良醫治療他的心臟疾病。從外表上看,他與一般好動的男孩沒有兩樣,但事實上,照顧他所需的精力遠超過照顧白尚文。為此,白路得小姐只能維持極少鐘點數的教學工作,以便照顧白武年;至於經濟上,她全然相信上帝的應許:「凡信靠祂的,必不至羞愧。」

而白路得小姐遠比本地中年婦女來的瘦弱的身軀,難以想像她從何得來的精力來照顧兩個特殊的孩子?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她如何照顧凡事都要假手他人的白尚文?光看她搬動尚文上下汽車,就叫人佩服加汗顏;遑論為他清潔、餵食並費力教導他使用語音板與外界溝通表達他的需要與意願?

昨天我們與她們同車出遊台北市,拜訪朋友及參觀台師大、中正紀念堂等地,親眼目睹她耐心地照護尚文、輕聲細語地教導好動的武年,令人不由得不想起這節經文:「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


請繼續點閱白路得小姐親撰的"Reflections of an Missionary Kid"
若您需要照顧腦性麻痺患者或特殊身心障礙者的建議,請連絡白路得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