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197_太魯閣二日遊



行程:

 第一天 6/28 桃園(雪隧)→蘇花公路→太魯閣合流露營區(宿)

 第二天 6/29合流露營區→天祥迴頭彎→竹村梅園步道→竹村→迴頭灣→(雪隧)桃園

沒有週密的計劃,全然是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決定了這次行程。早上將近十一點收拾簡單裝備就出發,穿過雪隧來到太魯閣的合流露營區。中午在蘇澳午餐後,來到清水斷崖,兩年前與大伙在此健行的畫面一一浮上眼簾,依舊是那麼清晰,令我在疲累的駕車中,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真希望還能有另一次的健行活動,用足跡在台灣寶島上留下美好的回憶。

下午約近四點進駐合流露營區。營地就在過了慈母橋不遠處,距天祥約三公里,岳王祠及綠水步道等著名景點就在它的上下游兩側不遠處。營地在路旁臨近立霧溪上方,分成三個階落,共有十餘個木棧營位,每個營位設有野餐桌及洗滌台,相當方便。我們在此以水果及麵條當晚餐,之後就驅車到天祥散步,順道進入晶華飯店參觀、享受冷氣,同時體驗五星級的洗手間。今晚有迎賓晚會表演,在中庭的舞台兩側設了將近二百個座位。七點半節目開始,是年輕舞者表演原住民舞蹈。我們在二樓大廳隔著厚重的玻璃,聽不清楚主持人的介紹及配樂聲,光從舞者肢體動作中,我無法感受到原住民舞蹈應有的豪邁與熱情,或許是表演太多場次,也或許這些舞者脫離傳統的原住民生活方式太遠了。

在群山環繞中的天祥的夜,寂靜得多了些神祕感,在祥德吊橋附近有些遊客在散步,或許他們就是想要找回都市人失落已久的童年鄉居生活的回憶吧!猶記得去年與伙伴來此健行,晚餐後我們就躺臥在祥德吊橋上,在山風的輕撫下,凝望漆黑無比的夜空,隨興地唱著各式不成調的歌謠,那種全然放鬆、忘卻工作與家務惱人瑣事的自在逍遙,是金錢無法換得的。

營地的照明燈在十點自動熄滅,在一片漆黑中,野營的味道才真正體會得到。雖然沒有舒適的枕頭及床墊,但因為白天旅途的勞累,我們在溪水節奏的吟唱中,安然入眠直到天亮。早餐畢,驅車經過天祥,七點剛過就來到迴頭彎。這裡是竹村梅園步道的入口。竹村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主要作物為水蜜桃,梅園是中途的一個地名,主要作物為蕃茄、甜椒與大黃瓜。這條步道沿著大沙溪的西側開鑿而成,寬僅不到二米,沿途共有四座吊橋,到竹村全長約九‧二公里,步行約需四小時。除了幾戶長住於此的原住民外,並無其它居民。我們在往返竹村的途中,只遇到兩台搬運車上的原住民夫妻,兩台機車,及一位遊客。

早上九點半,頂著烈日,我們跨過長約140公尺的陶塞吊橋到了竹村。竹村以水蜜桃為主要作物。此地有一座天主堂,是當年一位榮民捐地而建的,目前由天祥天主堂管理,平日除委由在此耕作的原住民夫妻管理外,並無人在此聚會;教堂內部除了祭壇陳設依舊外,其餘會眾席位的一半空間改為通舖,可供約十餘位登山客住宿之用。教堂有水電瓦斯,住宿費用每人每天一百五十元。下次若時間許可,將來此過夜,盼望在寬闊的門庭飽覽夜空星光之美。

我們在此休息半小時多,即打道下山。將近十二點來到下梅園,由於我腳底雞眼引起疼痛,加上太陽不斷地荼毒我毫無遮蔽的頭皮,我們找到早上載我們進入梅園的原住民住家,商請他以機車載我們回到中橫公路入口。這回坐機車在懸崖峭壁上奔馳,那種感覺比早上坐四輪搬運車更有臨場感。坐在後座,雙腿緊緊地夾住,深怕一個顛簸被震落到萬丈深淵之下,一去不復返;待回到登山口下了機車,只覺得大腿有點抽筋的疼痛感。

在登山口略事休息,即驅車原路下山,帶著滿足的心返回桃園,結束這意外的天祥之行。


欲住宿竹村天主堂,事先聯絡天祥天主堂登記住宿。TEL: 03-8691122

2009年6月26日

196_宜蘭礁溪聖母步道


目的地:聖母國家步道(宜蘭礁溪)
時間:98.06.18
人員:永宏伉儷,逸忠伉儷,咱家兩口,振宗,共七人
心得:從五峰旗瀑布入口起行,經天主教聖母山莊至通天橋,約3.7公里,為寬大林道,一路行來算是輕鬆;但是從通天橋至終點的避難小屋一路之字形階梯陡上,且穿行在密不透風又潮濕的樹林之中,讓人汗流夾背、氣喘吁吁,加上兩腿抽筋,走來格外辛苦。
步道簡介請參閱
 圖文說明  

2009年6月15日

194_第九療程開始了

今天到游醫師門診看6/9斷層掃瞄的報告。影像顯示,腫瘤較比上次略為增大,是否意味著藥物不再能有效抑制腫瘤長大?研究護士說,若是腫瘤大到用藥前的20%以上,就可能會宣佈退出實驗計劃,要採取其它的治療方式。最有可能的下個治療方式,也是我不想面對的,全身化療,因為它的副作用較大。唯衷心期望醫界有比這更好的替代療法。 

至於血液檢驗,白血球略低,上次的胎兒蛋白指數(AFP)略升(21.7),GOT/GPT也略高些,其它項目都OK。

至於我的生理上尚未有任何不適的感覺,飲食生活也與常人一樣,還不會成為家人的負擔。為此,我仍要大大感謝上帝!

下次驗血及門診:98.07.13
下次斷層掃瞄:98.08.04

2009年6月2日

193_期許建中成為名校

紅樓永遠常新,建中永遠卓越 (摘自建中官方首頁)


爭議多年的台北建中學生翻牆新聞,近日校方決議每天開放五百個名額(約學生總人數的13.5%),允許學生申請中午外出一小時用餐。對於校方的作法,外界一致給予肯定,但仍嫌不夠開放;而學生對此也嫌麻煩,揚言翻牆比較方便。 

過去專制社會的管理方式是以統治者的方便為考量,校園管理也依循這個思維,對學生進行各項管制措施,從頭髮、衣著款式皆以統一標準來要求。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學生連最基本的生活項目的選擇自由都沒有,此舉明顯地是對學生自主性的不信任,也剝奪學生學習自我管理的機會。

建中立校超過百年,招收來自全台各地的菁英學子。學校對這些優秀青年所負的責任遠遠超過其它一般高中的責任,不僅在學業的指導,更應培育他們成為術、德兼修的社會領袖,對自我有高度的良知與榮譽感,對社會有責任感,更能期許自己未來成為值得信賴的一群人。

一般的高中招收的學生中,不少是屬於缺少自我約束能力的,因此需要採取「勤教、嚴管」的手段來改變學生的習性;但建中的學生資質優異,不僅在課業上游刃有餘,還能主動從事課外活動,對如此的學子,他們需要的是多一點的尊重,給予自主管理的學習成長空間。

學生對於翻牆外出的理由是出外用餐。雖然校內設有餐飲部,但是在同樣餐廳用餐三年,或許人多擁擠,或許口味少有變化,因此翻牆外出,其情可憫。校方不讓學生中午外出,理由可能是為了學生安全、校園秩序,也可能是為了保障校內餐飲部的基本營業額而設的限制。

我們建議,校方應在學校正門之外,在靠近寧波西街或泉州街等靠近小吃店的地點開設側門,藉由數位門禁管理系統(如部份學校的宿舍門禁卡,或企業內部權限通行卡),讓學生在中午時間自由出入校園;而這些門口的安全則可藉由數位監視影像系統來協助保全。

學校年齡會漸增長、建築物也會老舊,但願建中的教育理念與管理方式不僅能與時俱進,甚至能有創新、典範性的作為,為國家社會將這群頭腦聰明的菁英青年,培育成俱有強烈榮譽感、表裡如一的人才,使建中的名校美譽,不僅來自悠久的歷史、頭好壯壯的學生,更因為她所培育的每個學生「品質優良、值得信賴」而聞名。